週次 |
主題 |
說明 |
1 |
殖民地現代性-日本帝國下的台灣 |
從日本學者「矢內原忠雄」的觀點,來解析日本帝國殖民下台灣,在資本化同時,面對同化教育、法治政治、民族運動等社會衝突,作者深度剖析日本帝國主義擴張之根源與衍生問題,同時也表達對殖民地被壓迫民眾深切同情。對於了解近代台灣社會變遷與政治經濟問題等,有相當大幫助。 |
2 |
接收變「劫收」迎來絕望的祖國-被出賣的台灣 |
1945年10月,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,中華民國政府來接收「台灣」,受盡日本政府五十年來次等公民待遇的台灣人,期盼心目中,同文同種「祖國」帶來一番新光景。 然而迎來不是祖國的關懷,是貪官汙吏、政治歧視處處不公不義,文化衝突逐漸浮現,甚至久違不見的瘟疫與霍亂,也都跟隨祖國來台…… |
3 |
台灣民主的誕生-美麗島事件 |
「屋外傳來劈劈啪啪聲音,審訊人員告訴她:這些就是他被槍斃的聲音,你簽自白書,就讓你一槍斃命。不簽的話就多打幾槍」諸如此類恐嚇,是當時被監禁者的家常便飯。 俗話說「你的歲月靜好,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。」這用來描述戒嚴時,那些受當局迫害,默默推動台灣民主化的「無名英雄」再適合不過。 |
4 |
「選舉無師傅,用錢買就有」臺灣買票史 |
「買票」這詞,對長輩來說是台灣選舉的家常便飯,而在年輕人眼中,就是一個歷史名詞,而這樣的文化,是何時成為台灣選舉的惡習? 美國在臺協會的電文報告,指出了「買票」是臺灣選舉的核心現象,也反應了民主臺灣即使在解嚴後,無論黨外民主運動起家的民進黨執政、戒嚴時期一黨獨大的國民黨透過民主選舉獲得民意再執政,「買票」仍能影響臺灣選舉結果。 透過本堂課的梳理,讓你快速了解政權帶來的文化,是如何深深影響人民的政治 |
5 |
那些故事,那些遺址 |
如果讀歷史是「警惕歷史教訓」那麼前往事發地了解,或許就是被「歷史震撼教訓」。 台灣的「不義遺址」雖與國際上常見「負面文化資產」或「困難遺產」理念相近,但卻有些許不同之處。我國不義遺址入法後,明文定義:「威權統治時期,統治者大規模侵害人權事件之發生地,應予保存或重建,並規劃為歷史遺址。」不難看出是聚焦在威權統治時期留下的歷史遺址。 |
6 |
歷史與轉型正義的多元呈現 |
歷史的呈現,除了描述史實外,透過電影、遊戲、音樂或各種方式,使不同族群,都能用自己喜歡方式來了解,這使歷史的感受「立體」化,也讓我們更能感同身受。 誰說學習歷史一定是無趣的?來玩場遊戲,看場電影,絕對也能收穫滿滿! |
9 |
公民週 |
全校共同課程,由講師帶領全班參加。 |
18 |
成果展 |
成果發表-將配合三重藝文祭或歲末感恩園遊會展出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