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次 |
主題 |
說明 |
1 |
基本結構解說 |
人體的太極:一、點,二、線,三、環,四、球,五、陰陽,六、界限,七、陰陽轉換(摺疊),八、臨界點(個人極限)等解說 |
2 |
人人都可以自己打通任督二脈 |
介紹人體任督二脈的運行以及氣的流動基本功: 1、虛靈頂勁 ,2、舌抵上腭 ,3、眼神, 4、微笑, 5、沉肩墜肘, 6、意貫中 指 ,7、三尖相照, 8、含胸拔背, 9、鬆腰坐胯 ,10、尾閭正中 ,11、意 貫隱白, 12、氣沉丹田, 13、帶脈 ,14、三關 ,15、督脈 ,16、任脈 ,17、三田, 18、周身一家 |
3 |
通天達地修鍊術 |
明˙李時珍:「仙而知乎八脈,則虎龍昇降,玄牝幽微,竅妙得矣。」 本功之作用,旨在理督脈、調任脈、轉帶脈、運衝脈、暢脈、通手脈、 壯足脈,進而助氣通關。 |
4 |
熱身運動:基本導引術演練 |
(一) 吐納導引術:環拱正立勢 (二)三才通氣導引術:1、第一勢:天式(一縷清光入天門) 2、第二勢:人式(澄心定意不染塵) 3、第三勢:地式(虛極靜篤守元神) |
5 |
第一部、雙手插頂利三焦 |
三焦在人體內「有實無形」。有實者,具有經絡功用且有生理徵象;無形者,沒有一定臟器也。三焦統轄胸腹臟腑經絡,總人體原氣及臟腑氣化活動,分佈全身內外上下,具維持氣化平衡與水液新陳代謝之作用,因此「十二臟腑合成三焦,三焦也合為一焦。焦者,元也;一元之氣而已矣。」故金剛筋入手第一勢,即為理三焦,亦是開啟、喚醒身體的一元之氣。 |
6 |
第一部、雙手插頂利三焦 |
同上 |
7 |
第二部、左右開弓似射鵰 |
肺之功用主「氣呼吸」與「體呼吸」,故「肺病一傷,百病蜂起」者皆是緣於不覺「氣體呼吸」的協調與鍛鍊。肝之功用有「人體血庫」之稱,又有「肝臟筋之氣」、「筋脈皆肝所主」之說。因此這一勢的練習主要在於強調呼吸變化之瞬間,能夠掌握肝、肺氣息的中和之妙,達到行氣通暢、心情舒張的要點。 |
8 |
第三部、調理脾胃須單舉 |
脾胃五行屬土,一旦失去平衡即生病,故養身家常有「萬病歸脾土,千方歸一路」之說,可見脾胃對於人體的重要性。故此勢的鍛鍊在於意念的調節專注上,所謂專意為炁,意注炁到,進而導引帶脈氣行,始有感知。若能逐步用功,便可炁分光色,皮膚光澤,氣機靈敏。 |
9 |
公民週 |
全校共同課程,由講師帶領全班參加。 |
10 |
第四部、五勞七傷向後瞧 |
五勞,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的勞損;七傷,是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的七情傷害。人一旦步入中年,氣血漸衰,加以今日各種「文明病」日增,五勞七傷者因時而烈,長期處於身心疲憊與勞頓中,沒有適時的修養生息,終究造成損傷的累積。此勢的鍛鍊在於強調頭頸、腰椎的轉動,同時拉拔胸椎,刺激胸腺,讓身體自己產生良性調整之導氣本能。 |
11 |
第一部~第四部複習 |
|
12 |
第五部、回頭望足去心疾 |
心者,一身之主,氣血之根,生死之本,十二經絡之綱維。又曰「心主血而藏神,居五臟之中」,乃統合先天、後天交感之氣,故「心神」安寧,必血氣清爽,心情開朗,還能適度緩和心煩、精神緊張。故此勢的要點在於鍛鍊雙腿肌肉的耐力與內氣,增強身體平衡的協調性,同時透過氣機的反作用力流通血脈以調神,達到心和神安的理想狀態。 |
13 |
第六部、兩足頓頓調臟腑 |
頓頓,即提後跟、搗後跟、抖後跟之意。俗話說:「百步走不如抖一抖!」為何行走百步反而不如後腳跟抖個幾下呢?原因在於「脈從根始」而來。抖頓後跟,腳尖不是翹起就是腳趾含地,足跟著地則軀正直,蹻維二脈,由踝兩側直上,入脊椎,達頭部;同時可以延伸震盪腳趾、腳掌前部、腳掌內側與腳掌外側。所以抖頓後跟這一勢主要在於強化全身的氣血,以及輔助腳部反射區所對應之臟腑的舒通。 |
14 |
第七部、鳳凰展翅周身力 |
自古以來醫家為治療及防病保健,特重補氣血,於是有食餌之法,而養身家則合醫家之說,認為補之道:「藥補不如食補,食補不如炁補。」因此,此勢鳳凰展翅即炁補術之一也。所謂天地一陰陽,人身亦一陰陽。陰陽,動靜也,動靜合宜,氣血和暢。本勢重點在於外練筋骨,內補氣血,屬身外動靜與身內太極配合修煉的一種炁補術養生法。 |
15 |
第八部、兩手攀足固腎腰 |
金剛筋八部導引,修煉至此,已臻完結功,本勢動作,主在煉就腎腰之全部機能,又腎與膀胱互為表裡,因此膀胱經的鍛鍊就顯得十分重要。足太陽膀胱經,是全身最長,分支最多,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,對全身的影響最廣、也最大。因此,此勢特別強調納炁存神之腳筋、手筋以及脊椎的舒挺,成己一身葆命養生之精炁再度生起,為命功之大用。 |
16 |
第五部~第八部複習 |
|
17 |
總複習 |
|
18 |
成果展 |
成果發表-將配合三重藝文祭或歲末感恩園遊會展出 |